当前位置: 趣书网> >重筑人生-推荐
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 X

兴许是社交圈子的缘故吧,就是在前世的时候,萧寒所接触的人当中也少有知青,对于那个年代中知青们的遭遇,萧寒大多来自于道听途说,所以很难有那种近乎切身的感受。

而到了这个世界,萧寒又一直都把自己能照顾到的知青照顾的很好,所以下乡到别处的知青那种惨淡的生活好像离得萧寒很远,而此时此刻发生在他眼前的这一幕提醒了他,就是从今年开始,因为返城,将会出现多起知青请愿、示威的行动,在很大程度上,形成了不应该有的动荡。

真正的历史上,从78年开始,中国局部地区出现知青游行、请愿等活动,要求回城回家。78年冬,云南西双版纳景洪农场上海知青丁惠民率先发起了“我们要回家”的返城浪潮。

云南几个农场的5万知青随即响应,他们以罢工,游行,上京请愿,直至集体绝食的形式表达他们的诉求。近百人在昆明火车站集体卧轨抗议。此事惊动了平京。中央领导随即派出以国家农垦部部长、文革中遭受迫害复出不久的赵凡同志为首的中央调查组对此事进行调查。

79年1月,云南临沧耿马孟定农场上万名知青罢工,发出“不回城,毋宁死”的口号,200余名知青展开绝食抗争。身后是成千上万的知青全力支持。当中央调查组赶到那里的时候,有的知青竟然当众割腕自杀以明志,在场的知青们黑压压地跪在地上,齐声哭喊:“我们要回家让我们回家吧,我们想家想妈妈”朴实伤情的呼喊直锥人心,当时在场的调查组人员闻之无不落下同情的泪水。

其实返城运动早在粉碎四人帮之后就已经在积聚矛盾贮存力量,有些复出军队干部和老干部的子女都先后以当兵、招工、提干或者工农兵大学生的方式离开了农村,干部“走后门”安排子女的不正之风相当严重。

作为人数众多的平民百姓子女的知青们,普遍感到失落、迷惘和绝望。在这种情形下,发生一些过激的行为也就不足为奇了。

在西双版纳那次浪潮之前,就已经发生过多起知青请愿事件。

而正是因为这样,郑老才会在78年初发表了自己有关上山下乡的种种看法,用郑老的话说:“国家花了大笔资金却买了四个不满意:知青不满意,家长不满意,农民不满意,政府也不满意”,也正是还因为郑老站出来一声喊,才使得知青问题给拿上了中央的议程。

78年12月12日,中央政治局开会讨论和通过了两个文件。标志着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重大历史转折:全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会议纪要和国务院关于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若干问题的试行规定

在这两个文件中,中央明确的指出:逐步缩小上山下乡范围。矿山、林区、小集镇和一般县城的非农业户口的中学毕业生,不再列入上山下乡范围。有安置条件的城市,也可以不动员下乡。今后下乡人数将逐年减少,以至做到不搞现在这样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积极妥善地解决好在乡知青的问题,对1972年底以前下乡的,优先安排,两年内基本解决。

79年2月,在各方努力下,云南“知青问题”终于得以解决,同时也改变了全国知青的命运。知青返城成了79年除对越自卫反击战以外全国最大一件事。不到三个月,十几万知青呼啸如潮水消退离开云南。全国各地纷纷跟进。

80年5月8日,提出不再搞知青上山下乡。10月1日中央决定过去下乡的知青可以返回故乡城市。轰轰烈烈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成为历史。到1981年,已经有600多万知青回城。云南的知青的抗争促使全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停摆。百分之九十九以上的知青最后都返回了城市。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从68年起,历时12年。先后有1660万知青上山下乡,占当时中国城镇人口的十分之一以上,波及当时中国城镇大约一半的家庭。绝大多数知青耽误了学业和事业,失去了最佳竞争年华。中国在二十世纪后期曾经出现科技和学术人员断代,人失学业国失人才。

知青上山下乡运动,涉及了整整一代人,上千万知青,数百万家庭,牵连着上亿人的情感。这些人的学习,成长,工作,生活,思想感情的变化,几乎贯穿了整个新中国至今的历史。

回城后的知青,有不到百分之五的知青在高考恢复后成为“新三届77年;78年;79年”大学生,甚至出国深造。少数知青通过努力,在经济大潮中搏弈,成了富人,但这在千万知青中所占比例不是很多。

社会是发展的,不进则退,由于上山下乡运动,大部分知青都因为与城市脱节过久,原本的城镇居民在返城之后,反而要适应这个过程,大部分当年的知青成为了今天低收入人群,始终挣扎在社会的底层,说他们是这一代最可怜的人,也不为过,这就是萧寒所了解的知青的固有命运。

如果说新中国的成立是我们这个千年古国得以弥合百多年列强戳出的创口的话,那么十年文革就是将还未弥合的创口再撕开来,并且还撒了一把盐,由此而引发的后续,则是一股股难以忍受的阵痛,千万知青,只是在这些阵痛中的一部分因素而已,看着嚎啕的白发老人,几个人心情沉重却也无可奈何。

“小寒,垦丰的20万知青,都应该感谢你”小徐收回了目光,殷殷的看着萧寒说道。

“是啊,小寒,看到了这家人,再比比咱们垦丰知青的经历,简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志双也感怀的说道,他的感受当然深刻,如果不是萧家集那学校和壮汉们的热血,那他此时怕已经消逝多时了。

“妈你就让我去一趟吧,小惠现在还孤零零的埋在那个山沟沟里呢呀,我就是不干别的,把小惠带回来也是好的呀,就让她孤零零的在那样一个异乡,我这当哥哥的心里头愧得慌”常来搀扶着已经浑身发软的老母亲,粗壮刚强的汉子,竟然泪流不断,声音也变得哽噎。

“常来呀,人都说入土为安,既然小惠已经去了,现在也都下了葬,就不要再去打搅她啦,你这一去,可不光是要去小惠坟头儿上看看吧,我担心你到了那里会因为义愤而冲动呀,这要是你也出了事,那你们老常家怎么办你媳妇还怀着身子呢”边上的人纷纷的劝解着,一个胡同里,甚或是在一个四合院里生活了这么久,老邻居都了解常来的脾性,知道他这一去肯定是要闹事的,怎么会放手

“常来”就在这时候,一个虚弱的声音从胡同口传了过来,围着常来的老街坊们赶紧闪开了一道人缝儿,就在胡同的墙角,一个面色苍白的女人靠着墙在那里站着,凸起的肚子表明,这是一位身怀六甲的孕妇,而且还是一个拖着虚弱身子的孕妇。

“秀芳,你怎么也来了呀,我不是已经和你说”常来看到虚弱的妻子靠在墙角,跺了跺脚埋怨道。

“常来,我不是来劝阻你的,只是眼看着我就到了预产期了,你这一去怕是一个月都回不来,到时候孩子上下来第一眼都看不到他爸爸呢,你来”秀芳伸出了手,冲常来招了招,失去了血色的手臂,就像是一根惨败的脱皮枯枝,手上的青筋崩起,又给那只手增添了诡异的青灰。

“常来,你去看看秀芳,还有十来天,她就要生了呀,难道你就不能等秀芳生下孩子之后再去常惠儿也是我闺女呀,我就不疼么,可活着的不能好好活,哪里还顾得上死的”虽然老人哭嚎悲切,可这份无奈的刚强,却让萧寒几人深感佩服,尽管失去了心爱的女儿,可老人还是如此的清明,老人说得对,活人还不能够好好的活呢,死去的即便是再亲,再难受,也得先可着活人来

“常惠的婆家是省的一个山沟沟,那个村子一共就百十户人家,还都是一个姓的,凡是外人到那儿都受排挤,这下常来要是去那里闹事儿,谁知道会出现啥事情呢”被小徐拉住说话的这人,小声的嘟囔着,所说的情况倒是让萧寒想起了小妹曾经待过的某县那个山村,如果是那种情况,常来去了,即便是不闹事,也是凶多吉少。

“常来,你总说我肚里的孩子是儿子,可我总坚持是女儿,不管是男还是女,在走之前,你和他说说话吧,也让他能记住他父亲的声音,行么”秀芳拉着丈夫的手,将丈夫的手按在自己凸起的肚子上,微笑着看着常来。

“秀芳”常来半蹲着身子,抬头看着妻子,虽然妻子在故作笑颜,可眼底的晶莹哪里逃得过他的眼睛

“从一小我就是你的跟屁虫儿,长大了也终于给了你当媳妇,这辈子我都死死的跟着你,现在,你要出门儿了,我却不能跟着你去,可老爷们终究是老爷们,有些事,明知道山上有老虎,可咱终究还得去,常来,秀芳不会阻拦你,因为秀芳也觉得当去你来,和孩子说说话吧”秀芳抚摸这丈夫的头颅,说话间鼻翼还是忍不住翕张了几下,眼圈霎时就红了,给衬托着苍白的脸色,看上去是那样的虚弱无助。

“嗯”定定的望着妻子苍白的容颜,常来点点头,网妻子跟前又挪了挪,将耳朵贴在妻子的肚子上,轻声的对里边的婴孩说道:“孩子,我是你爸爸,光和你妈妈争论你是男孩还是女孩了,到现在连名字都还没取出来

爸爸对不起你和你妈妈,在你即将出生,妈妈即将因你受罪的时候,爸爸却要远行了,因为你的惠儿姑姑她现在一个人孤零零的躺在山沟沟的地下呢,爸爸,得把你姑姑接回来,孩子,要是你姑姑还在那该多好啊,前年的时候,你姑姑还来信说,等有了孩子,她会从山上采摘最大最红的山楂,做成山楂糕给你,可是,如今你快要出世了,你姑姑她却再也回不来啦“起先,常来的话语还算和缓平静,只是说道后来,这位九尺高的汉子也不禁耸动肩膀,声音越来越晦涩,渐渐的哽噎了起来,旁边的街坊邻居,已经有人憋不住的呜呜哭了起来。

“小寒,要是常来去的那个地方和小妹曾经待过的那个该死的村子一样可咋办”小徐曾经亲身经历过那个山村的事故,知道有些个地方,山村的山民野悍又护短,被一家人真情感动的小徐不禁未常来担心起来。

“看这个常来,应该对他妹妹很钟爱,妹妹死的这么委屈,他肯定是要到那个村子闹事儿的,真要是碰到那种不讲理的野蛮村民,常来最起码会挨上一通暴打,甚至会丢了性命,小寒,赶紧想个办法阻止一下这个常来吧,你看他媳妇都干巴虚弱成这样子了,能挺得住再次的打击么”建设早就给场上的真情感动的落了泪,摇晃着萧寒的肩膀,直叫萧寒想办法。


页面连接:http://www.puttyftp.com/txt_0_q2c2o/4yy6l4lv.html

宝书网 棉花糖小说

首页 目录 +惊喜 下一页

啃书网爱书网贼吧小说网镇魂小说网贼吧小说网宝书网笔趣阁5200新笔趣阁bl文库宝书网bl文库贼吧小说网贼吧小说网猪八戒小说网 宝宝起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