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 X

【笼统勾勒了明代科举概貌,我们来聊“南北榜”。

先简单分辨南北榜的史料,官方的实录对此记载不多,仅有4条。2条是洪武朝的记录,2条是景泰朝的后人提及。

□□实录写的非常简单。

1、洪武30年3月1日,朱元璋殿试,策问。问题核心为:求贤,和如何辅佐帝皇之道,旨在选拔人才。取福建人[陈安β]为状元,共51位进士及第,出身有差。

明初和后来不一样,殿试策问题目虽可能出自翰林润色,但问题方向应该是皇帝选的。多和皇帝该阶段最关心的事情有关系。】

朱元璋一愣。

#什么叫做明初和后面不一样?难道后面的题目不是皇帝选的?那还叫什么殿试?#老朱那根敏感的神经又被触动了。

#叫什么天子门生?叫翰林门生得了

【比如朱棣在登基的第一回科举,就很狂野的策问了“阴阳、历法、天文、地理、礼乐、教育、选材、治道”。

啊,相信回答的各个进士心里有“……”个点要p,新老板,你要求的涉猎范围是不是有亿点点广,你在选百科全书吗

笑,为什么这么选,和他心中人才取向狙击固然有关,和永乐大典的储才大概也是密不可分的。】

朱棣双眼一亮。

#我就知道,我是比较聪明的。这样一通考下来,岂不就有那选公务员的感觉了

郁新:#……

虽然他很懂地理,如果被考到了地理,应该是很有利。但他依然感觉到了一些室息。

【ps:朱棣应该是明朝唯二两个曾经亲自给殿试答卷写批语的皇帝(写给了头三名曾檠、周述、周孟简,前此所未有也)。

他还会亲自给庶吉士上课。好老板呐√】老朱一听,倒是承认了:#不错,这点上你比我强。

朱棣忍着没让自己的尾巴翘起来,他谦虚地说:“儿臣没有父皇那么忙碌,便可以多做一些微末小事。不知另一个是谁?应当是摄宗吧。

在这点上,老朱和朱棣都还挺肯定的。想想,未来会如此做的明君,舍摄宗其谁啊

【另一个大家可能想不到,是还没有装死的嘉靖。他在嘉靖8年、给6个进士的答卷——品读;又在嘉靖14年,看了12份卷子,读了一周。

道长这人吧……不摆烂的时候他可以为笼络士人之心手段百出。嗯,槐宗搞过一回面试,就搞了一次,没继续下去。】

实话实说,老朱和朱棣都感觉到了深深被创,并且不想说话。

朱横在那边品评了一句:“看不出来,这亡国之君还挺勤政的。咋那么勤政还能亡国了呢?这个水平……

老朱白了这儿子一眼。

【朱允蚊呢,他也很紧(阴)随(阳)时(怪)事(气)。建文2年的科举,朱允蚊在策问里如此发问:

大家都说,治道之盛,以尧舜、夏商周三代为准。尧舜这些圣人,他们德厚,都是“本诸身”发于政事、施泽于民。

——差不多就是以己推人,由亲及疏,先近后远。

现如今,以亲有象之傲,臣则有其鲧之凶。——说我滴亲人:叔叔朱棣很傲,手下很凶。

咋办呢?如何让圣人的教化落到他们身上呢?无法抑制这些#为恶之人#(朱棣渣滓!)是不是因为教化还没企及呢?】

朱允蚊:#啊……

他看着所有看着他的人,小小的解释了一下。#那个,我也没有说错啊?四叔真的很凶诶。

朱棣却笑道:“侄儿问道于盲也!我给你写的信,不就教了你,要怎么做圣贤君主吗?侄儿带着偏见,便只看见了叔叔的凶,若是没有偏见,便能知道叔叔的好,看懂叔叔的治国良方

#是极,是极。”哥宝男朱楠抓住时机,连连点头,#侄儿你也知道由亲及疏,应该多听听四哥的话啊,四哥难道还会害你吗

这话一出。

灵堂里诡异的沉默了一下。

朱允蚊:

此刻的沉默震耳欲聋

【wt,这很明显是让学生站队。

胡广回答:“亲藩陆梁(嚣张),人心摇动”。哇,朱允蚊很感动,好,你帮我骂了朱棣,爱你,比心心,亲自选他为第一。】

金幼孜瞬间结

巴:#这这这……这胡广,是那光大贤弟吗

他话一出,便感觉四周里视线射向了自己。其中,朱棣的眼神,似乎尤为意味深长一点。金幼孜灵感上线,立刻帮胡广解释道:“这……这胡广之名,也太过常见,此胡广,未必是彼胡广啊。

虽然他内心觉得,依照那光大贤弟的文采和年龄,确实有可能在那时候去考进士,且考中….那,那我呢?我那时候,是考中了,还是没有考中

【他觉得“胡”如何能#广#呢?名字不好听,改名胡靖。那这个胡指的到底是北元余孽还是朱棣就见仁见智了。

反正朱棣上台后又把胡靖名字改回去了,继续叫胡广。】朱棣撇撇嘴:#忒的小气

朱允蚊平心静气:#四叔你大气你干嘛改回去?#老朱:#得了吧,王八不说乌龟。

【ps:胡广和金幼孜可是难得没去龙场悟道的稀缺文臣呢。

总之,洪武30年3月的老朱,依然为辅佐人才的选拔而苦恼,故而有此一问。】朱横:#咦,竟有不送去监狱的漏网之鱼吗

总之,此时此刻,金幼孜产生了一个大逆不道的想法——要不,捂住秦王的嘴

【2、洪武30年6月1日,朱元璋再次在奉天殿举行殿试,一年考两次,非常离奇,故而实录解释道:

礼部会试者多,而中式者少,被黜落者,咸以为言。上命翰林儒臣考下第卷,中择文理优长者,得六十一人。

——筛下去的人太多了,聚在一起叽叽喳喳,我再选61个人。没有提什么南北,只说取了山东韩克忠为第一。】朱榈思量片刻,摇头道:“感觉事情没有那么简单。”

#都说南北南北,这韩克忠是北人,那陈安是南人。一南一北,颇有深意。#【且这回的朱元璋策问问的很有趣:

为君者,必须要明教化,可是百姓那么多,各地人情不一,故而,古之哲王设立五刑(刑罚

表彰善者,惩治恶者。

历代以来,都是这么干的,没人改过

我辛苦劳碌30年,就希望安民生,对于不遵循的百姓,我先教导他们,不得已才施之

五刑。现如今,既然百姓不再自我犯禁了,你们帮我想想有什么除了刑罚以外的办法吧。】老朱今天也为自己的宽容大度而感动。

#古之圣君在思量的问题上,便是如我这般吧。#当然,他又思量了一下。

#不过那后代,都是法治为先,看来,不是我法用的多,而是我法用得少,咱还是走得不够远呐

虽然大家听着好似老朱说得有点道理……但是,他们还是深深的认为,老朱说的没有道理。

【老朱为什么如此有感而发呢

这个问题或许可以从《双槐岁钞》[成化-黄瑜]里找到答案,现如今关于南北榜最详细的记载都在其中。

它是一本私人史,可信吗

这点,明末藏书家黄虞稷的《千顷堂书目》可以与之印证。他收录了一卷《长史黄章等薄福不臣榜文》,并记录了榜文概要。

黄章,福建人,本位文华殿直府长史。

洪武三十年与其余众人,共同翻阅学士刘三吾主考的会试落第之卷。

以不用心批阅,且所进卷,有“一气交而万物存#(《双》作:一气交而岁功成),及“至尊者君,至卑者臣”等语(《双》作:贵而在上者,君也;贱而在下者,臣也。贵以临贱,贱以承贵。——出自《答君臣同游策》

坐罪,告寘于法,惟戴德彝与尹昌隆免,特榜其事示戒。

说明,朱元璋当时写了政府公告,只是编实录的杨士奇等人不知出于什么心态把此事模糊过去了。】

#可是……#一个不学无术的皇子沉默良久,#这两句话有什么问题呢?#朱元璋面色极为阴沉。

比较懂道家,研读了不少《易》的朱柏小心翼翼的科普:#一般都说阴阳二气交感,这里说一气……不妥,独阳不生,孤阴不成。

朱权纠结了一会儿,也补充道:“用贵贱形容君臣关系,实为不妥,过分露骨。一般都提倡君臣和睦……而且,还是回答的君臣同游,其乐融融时说这种话,啊……

不学无术的皇子阿巴阿巴:“那他们干嘛上这种卷子?”

朱元璋大喝道:#是啊!咱也想问为什么上这种卷子

其心可诛

【其概要和双槐岁钞的说法基本接近,黄瑜很可能是看过榜文原件,写了记录,所以大体是可信的。

以下,会根据这本私人史为主体,进行讲述。

洪武30年的会试,主考官为[湖南茶陵][翰林院学士]刘三吾、副考官为[天津宝坻][安府纪善]白信蹈。

所谓安府纪善,就是安王朱楹府上的属官,正八品,很i,管礼法、教育的。相传写西游记的吴承恩是纪善。】

大家听到了这前边从未出现过的弟弟,情不自禁地左右扫了一圈,准备找找这弟弟……没找到。老朱也纳闷:“安王呢?”

朱榈咳嗽了一声:#楹弟今年才九岁呢。因为前几次听的时候他睡着了好几次,后来便没有叫他进来睡觉了。

朱元璋也没有办法。

他毕竟不是什么魔鬼。

【品级低不影响洪武朝的考官出任,当时只考虑“品学声望”,寻找“经明公正之士”,花钱聘为考官。

所以像金幼孜、胡广的老师聂铉这样已经致仕的“前翰林院典籍”也可以当副考官。】朱棣悟了,缓缓道:

#所以此胡广,便是彼胡广,更是彼胡靖啊。

金幼孜:#……

光大弟,愚兄尽力了。

【永乐2年开始,逐渐有阁臣化的倾向,解缙、黄淮、杨士奇、金幼孜都当过考官。但注意,朱棣时期的阁臣只是老板小秘,实权在夏原吉、蹇义等六部尚书手里。】

#解缙。#别说,老朱还知道这个人,他用过。老朱撇嘴,#又是江西人。嗯,江西解元。#说罢,又是撇嘴。

#虽是个有才学的,却恃才傲物,傲慢无礼。#朱棣回忆了一番:#他好像不在朝中?他哥哥解纶在。

朱元璋:#啊,23年的时候我召见了他父亲解开,八十了,就让解缙给他回家养老去了。去年也召他们父子来京过,打算让这小子在家养性十年再用来着。

#哦……#朱棣陷入思考。

朱元璋补充道:#让他修

永乐大典、当小秘还不错啦,别的再看看。

小秘金幼孜:#……

他虽不喜这个称呼,如今,也只好委屈的接受了。

【后期就变得抓马了,阁老担当主考官的比例不断上升,形成了会试主考官为次辅的定例,次辅主持过了换三辅,以此类推。考生考试前已经知道主考是谁,于是对着人家的喜好来输出。

阁老对科举的掌控力度大大up,座师现象虽古已有之,但是因明清的座师影响力之大而出名的。各个阁老对一科主考官的职责是很看重的,可以招更多小弟呢!】

#好哇!#朱元璋大是生气,“咱就说,那考题都不是皇帝出了,能叫天子门生吗?果然,变成了阁老门生了吧!等那主考官三年换一次,是不是又要开始朋党党争啦

【但也有不想当的,比如叶向高,由于整个内阁只有他一个人干活,他觉得自己得处理票拟事物,哪能关到贡院里,国家不运行了吗

摆宗大手一挥,爱卿别担心票拟不便,我许你去考试现场里批阅公文√】大家:#……

又到了每天收获一个后代皇帝的小小震撼的时间。

真t震撼呐

【朱元璋选了刘三吾、白信蹈二人,是相信他们的品格。

由于白信蹈历史上无载具体的人物传记,只能从籍贯上看,他是个北人,而刘三吾是南人。他们一南一北,不存在营销号的全是南人的说法。】#这……#郁新,#感觉说句话前面都得带个籍贯。

白信蹈,区区正八品而已。

【刘三吾,名如孙,号坦坦翁,1313年出生,一直流传着他因南北榜获罪至死的说法,很多人对此做过考证。

如钱谦益在《列朝诗选》里写道:刘三吾的《大明一统赋》称朱元璋为圣祖,此赋应写于建文年间。而周王朱楠的后代朱睦?的《春秋指疑序》里写,刘三吾曾为朱棣修《春秋大全》。

他认为刘三吾活到了永乐年间。

up采信这个说法,钱谦益嘛,知名降清派,虽然水太凉、头皮痒这两个段子过于出名了,人人就记得他游泳健将、剃头达人(应该都是野史,不是真的),但他的学术水平还是可圈可点的,毕

竟是晚明文魁,东林党领袖之一。】

大家倒抽了一口冷气。

#东林党,前面已说过了,正是那喜欢清议的、文官系统发展出来的制度怪物

老朱恍然大悟:#好啊,这群家伙,一边指指点点救国救民,救到最后,降了是吧?身为领袖都投了,上行下效,那里头,只怕也没几个能坚守贞操了罢

【刘三吾是一个元朝遗民,啊,对,没看错,元·朝·遗·民。他祖父、父亲、两个兄长都出仕元朝。一个为了守卫元朝力战而死,一个面对红巾军的进攻,骂声不绝不屈而死。

6位至亲都死于镇压元末起义的战争里,因而他怀念元朝,咏叹:“兵后已非前殿阁,望中仍是旧江山#。

敬佩为元朝自杀殉国的余阙,哭悼元忠襄王。这位元朝将领是被红巾军的王士诚等人杀的。

刘三吾悲痛的写道:“诸葛未亡将复汉”。


页面连接:http://www.puttyftp.com/txt_0_2hyyv2/oqqyool2.html

宝书网 棉花糖小说

首页 目录 +惊喜 下一页

棉花糖小说网狒狒小说网贼吧小说网镇魂小说网贼吧小说网宝书网笔趣阁5200新笔趣阁bl文库宝书网bl文库贼吧小说网贼吧小说网猪八戒小说网 宝宝起名